当前位置: 首页 » 鉴赏收藏 » 艺术品投资 » 明清水陆画的时代风格与收藏价值

明清水陆画的时代风格与收藏价值

发表日期:2012-07-28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   被阅读[]次

西安·蔡元平

  作为古代寺庙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水陆画,有绢画、布画、纸画,多为民间艺人的工笔重彩人物卷轴画,俗称道师画、庙画等。

  水陆法会始于南朝梁武帝,到宋元明三代达到高峰,清代时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消失。水陆画分为上下二堂,上堂绘诸佛、诸菩萨、诸声闻、缘觉、诸天、天王明王、天龙八部、三清等,下堂绘忠臣烈士、阵亡将士等。上堂水陆画像人物是超度者,下堂水陆画上是被超度者。一般大型水陆法会上,一堂水陆画的数量达到120幅,朝廷修设的水陆法会上水陆画会多达200余幅。

  现保存下来的水陆画多数为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内容多为道释儒三教卷轴式作品。更早期的一般很少,各地博物馆收藏的水陆画也多是这一时期的。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有时代较早者,为元代大德元年(1297年)江西五岳庙的水陆画。敦煌藏经洞所藏水陆画大多为唐宋时期所绘,可惜大多已流失海外。

  水陆画一般出自民间无名画师之手,色彩以赭红配绿色调,装饰效果非常强烈,尤以神佛菩萨画像的画法最为精湛。在封建社会,为了扩展宗教的影响力,常用文学艺术形式来渲染其感染力。因为在封建社会老百姓大多不识字,而水陆画则以劝善惩恶宣传画方式出现,文图并茂,使人们很容易理解。民间水陆画大多是供养人捐资所绘,有相当多的水陆画均标有信男信女的姓名和有关捐钱者的文字,有的还有家居住址和年代日期。

  明代水陆画

  水陆画在明代发展到顶峰。明太祖朱元璋是僧人出身,他除了命画院画师给水陆法会作水陆画外,还曾制多堂画幅,用于镇边之用,于是民间水陆画随之盛行。这时的水陆画皆以工笔画面目出现,人物线条用高古游丝描,与宋元时期的佛教绘画比较接近。

《十八罗汉》 明 纸本 纵120厘米 横50厘米。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图中9位罗汉以线描为主,略施淡彩。勾线粗细有别,人物比例适度,气质高古静穆。有宋元之风。
    明朝水陆画基本上以工笔重彩为主,用矿物质颜料绘成,虽经几百年,颜色艳丽如新。佛像人物工整,用色三矾九染,画面具有深厚的感觉。头饰衣纹以金粉勾描,富丽堂皇,至今依然金光夺目。

《千手千眼观音》 明 绢本 纵170厘米 横92厘米 菩萨分别持双胜、如意、莲枝、禅杖、经文等。头顶髻珠螺发,面容清秀端庄,面部、手足渲染精致,有立体感,衣纹有工细描金。座下莲台及须弥宝座十分精美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佛事繁盛,这一时期的水陆画存世较多,各地现存明晚期的水陆画大多为这一时期所绘。在绘画风格上,严谨细腻,人体合乎比例,造型既准确又生动。画面设色和谐,线条流畅而有节奏感,表现出人物须发、肌肉、服饰的不同质感。

《斗母天并诸天众像》 明 绢本 纵136厘米 横87.5厘米 斗母是北斗众星之母,是道教的智慧女神。相传斗母是一位王妃,名紫光夫人,类似佛教中之观世音菩萨。
    明代水陆画绘制手法继承了元代以来的壁画形式,但水陆画在佛教主尊的基础上增加了佛道儒各类图像,使水陆画具有一套完整的规制。由于朝廷重视,民间艺人较多,绘画技艺成熟。尤其绢本所绘水陆画,人物勾画细致传神,设色鲜艳明丽。

  清代水陆画

  清早期的工笔重彩水陆画保留了明代风格,但远逊明代水陆画的幅数和精美。清晚期,水陆画风格发生了变化,追求华丽的效果和饱满的画面。同时,兼工带写的作品较多,还出现了文人画中的水墨淡彩画法。

  清早期的绘画风格

  清康熙、雍正年间,国家局势基本稳定。这时期的水陆画极为工整,风格接近明代,画风仍很严谨,多重彩描金,造型准确,生动自然,用笔劲挺流畅,能够将不同服饰的质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雍正九年(1731年)的正佛图,为湖南靖州府会同县宝山寨林万才、林门张氏捐银4钱同修。所绘释迦摩尼佛像接近明代的风格,用笔精致,且反复多次渲染,画面更显厚重。

  清中期的绘画风格

  乾隆时期,社会繁荣。水陆画风格已有较大的变化,人物用铁线描法,线的韵律感强。人物脸部呈椭圆形,色彩浓厚艳丽,用凹凸不平的染色法,使人物动态更为生动。而且大多描金,尤其眼部在灯光照射下,往往出现美丽的光彩。这也是乾隆时期水陆画的一个明显标志。

  嘉庆时期,水陆画的形式变化不大,大多还采用工笔重彩画法,勾勒渲染十分细腻。

  清晚期的绘画风格

  道光、咸丰年间,外敌入侵,太平天国兴起,社会动荡。水陆画也因此受到影响,工笔重彩水陆画的数量有所减少,出现了兼工带写的水墨淡彩作品。道教题材的水陆画明显呈上升趋势。风格不像以前那么严肃,更加接近现实生活。

  在道光年间,水陆画用彩十分艳丽。但与前期相比,衣饰花纹有所减少,背景的祥云简单,只是线描平涂。

  在咸丰年间,水陆画的笔法彻底发生了变化,用色较淡。以线为主,以色为辅。这时期的道教水陆画有所增多,出现多种单色水墨线描的绘画形式。

  同治光绪年间,清王朝江河日下。这时间的水陆画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多采用复色方法,色彩变化明显突出。同时,服饰亦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服饰趋于简化,不像前朝那样繁琐,纹饰大为减少,头冠的装饰亦简单化。

  光绪年间是清晚期历时最长的一个时代,现存这一时期的水陆画较多。其风格受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色彩在不同程度有所变化,绘画风格不像以前精细,服饰相对简单

  宣统水陆画基本上是光绪年间风格的延续,但色彩明显暗淡,不像前朝那样富丽堂皇,线条的功力有所减弱。

  民国时期的绘画风格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水陆画的质量大幅度下降,着色不像以前用矿物原料,致使色泽较暗,且有褪色现象。除少数精品外,大部分作品较粗糙,这种现象在民国前期较少。民国时期有大量的“黄板纸”水陆画,由于较硬,不如宣纸柔软,虽然年代不长,但开裂较为严重。这一时期民间信仰的地方神像在水陆画中比例增大,布本水陆画在北方大量流行,一般为细布(洋布)绘制,俗称百神图,多为供养人捐给小型庙宇。其画法仍采用传统的工笔重彩,肌肉部分多用复色渲染,富于立体感。而文人所绘水陆画的笔法和用色与民间艺人有所区别。清以前布本水陆画一般为麻布、粗布绘制。

  水陆画的收藏

  目前我国古玩市场所见水陆画多为清中晚期之物,清早期的不多。明代的一般较少,明以前的在市场上偶尔也会出现。明和明以前的多为绢画,绢有粗细之分。明晚期到民国,大部分为纸本、布本,绢本较少。水陆画收藏分为三类。

  一、皇家寺院所藏。多为宫廷画师所为,是以细绢为材质的工笔重彩画。绘制细致,装裱精良,如山西省博物馆藏保宁寺明代水陆画和首都博物馆藏明清水陆画。如今这类水陆画在收藏市场上已经很少见,而且价格不菲。

  二、一般寺庙所藏。这些作品往往为当地博物馆所收藏,有绢本、纸本和布本,为民间艺人所绘,由善男信女捐资。清早期一幅作品用银4钱至1两,并由几人合捐。到了清晚期则以铜钱计算,少则200文,多则500文。这类作品在市场上较多。

  三、祭祀道士所藏。这类作品较多,水平偏低,而且装裱较粗,多用于小型水陆法会和道士超度亡灵。新中国成立后,偏远地区的祭祀道士仍在从事丧事道场,所以利用率高,破损程度较大。时代多为清晚期和民国时期。由于这些作品档次不高,以纸本和布本为主,绢画极少,所以价位偏低。

  由于水陆画艺人多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宗教的信仰使他们对待每一件作品的绘制都一丝不苟。。这些艺人或是父子关系或是师徒关系,有些艺人甚至几代相传,所以绘画功底扎实,因而所绘水陆画几百年来色彩依然鲜艳亮丽,衣纹金线仍是金光闪闪。而现今寺庙绘制的水陆画已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水陆画的装裱天地留得较小,有的几乎没有天地,地杆长出而不装轴头。除乾隆以前的地杆较粗外,清晚期和民国的都很细,所以画面多起褶皱,很容易破损。

  偏远地区现存的水陆画由当地宗教信徒保存下来的有相当数量,在湘西有成捆的水陆画被放在2层的木楼中几十年未动。这些水陆画往往延续了上百年,所以很有收藏价值。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周边,所存水陆画“文革”期间几乎被毁殆尽,所剩无几。

  与文人画相比,水陆画品相相对较差。水陆画流失到民间后,保存环境极差,南方空气湿度大,还不时有水灾,同时寺庙的香火烟熏,加之虫蛀鼠咬等因素,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破褶皱现象。所以,能保存下来确实不易,我们更应该珍惜。

  改革开放以来,水陆画在收藏市场出现。但由于认识不足,许多水陆画被日本、法国、韩国等民俗收藏者买走,国内藏家亦有收藏,但为数不多。如今,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重视,水陆画的收藏队伍有所增加,水陆画的价值逐年上升,许多早期水陆画已经出现在艺术品拍卖会上。近几年来,随着宗教文化再度兴起,出版了不少的水陆画图册,山西省博物馆出版的《明代水陆画》详细介绍了明代宫廷水陆画,《明清水陆画册精逊以及《佛教水陆画研究》等介绍了壁画和卷轴水陆画,同时重点记载了水陆法会仪轨。这些图书的出版无疑对水陆画收藏有较大推动作用,水陆画收藏的价值空间会更大。(《收藏》杂志) 

上一篇:中国写实油画的三个阶段 下一篇:宋代紫定葫芦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