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协会动态 » 大型活动 » 书法讲座【孙重声老师主讲】

书法讲座【孙重声老师主讲】

发表日期:2014-11-10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   被阅读[]次

老年书画的养生与艺术追求

孙重声

 

   俗话说,秀才说书,屠夫说猪,同理,老年书画爱好者就说老年书画了。

   老年书画,我以为可分两类:一类为专业型,以功利为目的;另一类是业余爱好型,以自娱自乐为目的。市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大都属于这一类。今天要讲的内容是针对这类老人,尤其是地书会会员的“书画养生与艺术追求”。

   先讲书画养生,又叫文化养生。

   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呢?因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健康长寿就成了老年人的迫切追求。因而不少老年朋友有求健康、求快乐、求学艺,求知音的诉求。而书画需要动手动脑,它集中表现真善美,赏心悦目,养身逸心,修身养性,正能满足老年书画爱好者的这些需求。

   现在的老人虽无衣食之忧,但因身体各部机能的退化,与子女分居的较多,因而怕孤独、怕寂寞,担心疾病,还有各不相同的“难念的经”,搞不好会形成“心病”。

   科学表明,任何人如果心理状态不好,即使吃得好、保健好,身体也会出问题。医学谚语说:忧伤肺,躁伤肝。好生气易患心脑疾病,三国时的周瑜被气死就是例证。常怄气易生肿瘤,沉默寡言易得忧郁症,长期不动脑易生老年健忘症、痴呆症。俗话说:人怕伤心,树怕伤根,哀莫大于心死,可见,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心理学家提示“五个避免”心理障碍的方法:一是躲避,二是转移,三是释放,四是升华,五是控制。书法是医治心病的克星。躲不是办法,其它四个都是可以通过练习书画得以解脱。

   蔡邕讲:“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脆,任情资性,然后书之。”王羲之说:“凡书之时,贵乎沉静。”柳公权云:“心正则笔正。”练书画能增加知识,消除浮躁,修身养性,心平气和,乐在其中,烦心事自然会转移。王羲之的字里行间有淡淡忧伤,颜真卿的慷慨悲壮,苏东坡的困苦愤慨,都是将感情寓于书中,得痛快淋漓之致,就是心灵的释放。久练书画,多接触与书画有关的人与文化,会心胸开阔,淡化世事,人品得到升华,精充神足,还有什么心病控制不了呢!实践证明,长于书画的人,往往淡泊名利,静中求趣,洒脱随意,精中有细,朋友甚多。尤其是地书活动,更能接天气、地气、人气,让书友们生活充实,养生健体,品味书艺,享受进步,以书会友,其乐无穷。正如书友们赞扬的那样:书法是“纸上太极,笔下气功。”“老树开花喜不禁,学习书画幸同行,为文岂计桑愉晚,执笔常怀万里心。”我体会,多参加集体书画活动,养生的效果会更好。

   下面重点讲第二个话题,即“老年书画的艺术追求”。

我们广场地书活动已经五年了,其现状在全市老年书画组织中很具代表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了一个共同的(健身)目标和共同的(书画)爱好,我们这些离退休老人走到一起来了。多数人未写过毛笔字,不知书法为何物,总体说来,起点不高,基础较差。经过五年的磨练,我们共同的收获是:对书法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书法技艺有了一定的基础:由只能地上写提高到能纸上书;人人都能参加创作活动;都有作品进入展厅,登上大雅之堂;都有作品收入书画集中,个别的还能偶尔参加全国、全省的书画活动。尽管如此,大家对书法技艺之深、书道之妙,笔墨之巧,神韵之难,还知之甚少,从了解到掌握还有较长的距离,愿景在前,提高的空间很大。如何实现提高书画艺术的追求呢?现在谈谈本人的心得。

   一要深化书画认识,增强学练自觉性

   什么是书法?文艺辞典载:写字用笔的方法。

   书家公认,书法是用毛笔点画,对汉字进行造型的艺术。书法属于美学范畴,是表情达意的艺术。书法艺术就法理而言是“表其情,达其意,传道布理,至善至美的文化艺术。”简而言之,是贤人的文化。

   孔夫子在论语中讲,“书以道事”,并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学子的第五课程。

   书法理论家宗白华强调,“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形式”。红学家沈尹默云,书法是“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像舞蹈家的舞姿一样优美,像建筑一样稳定和平衡,像抒情诗一样启发人的联想。学者蒋彝指出:“书法是民族精神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李泽原云:“《周易》和书法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瑰宝,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

   台湾作家林语堂说,“书法提供给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科学家杨振宁感受道:“书法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世界哲学大师黑格尔称:“中国书法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英国学者赫伯特里德认为:对中国人来讲,美的全部特质存在于一个书写优美的字形里。更有胜者,中国历代皇帝喜文弄墨者甚多,最突出的当数唐太宗,他酷爱书法,一生“玩之不觉其倦,览之未识其端。”他将王羲之推至书圣,死了还用“兰亭序”陪葬。以至宋代书法大家米芾大发感慨:“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犹能抵万金”。

   大家最熟悉的是,毛泽东主席一生热爱书法,其成就前无古人。他强调:“不懂书法,等于不懂中国文化。”他常常是睡觉前或早饭后挥笔,名曰“换脑筋”以调节精神。即使在革命战争年代仍将文房四宝随身携带,用毛笔写下五卷雄文,用笔杆子打败了蒋介石的枪杆子,独创“毛体”,在“20世纪中国十大杰出书法家”的全国评选中名列前茅。

   习近平主席也很喜欢书法。今年春,他将“更上一层楼”的书法作品作为国礼赠给来访的韩国新任总统朴谨惠。夫人彭丽媛陪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参观北京一所幼儿园时,教她执笔方法,并现场演示写下“厚德载物”书作,在场的人不无拍手叫好。可见中国书法真正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外交名片。

   《中国书法》杂志报道:书法爱好者达三亿人,是世界上爱好者最多的艺术。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说这些是让书友们进一步了解中国书法的“高贵、高雅、高深”,学之光荣,糟蹋可惜。深化其认识,对我们提高学练书画的自觉性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二要了解发展态势,明确努力方向

   盛世兴文。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画同大文化一样,出现了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局面,具体表现在有以下新突破:

   1、书画原本是有钱人的文化,现在由富人的书斋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文化中的通俗艺术。

   2、书画功能由实用型转向艺术型。

   3、用笔上,从讲笔法向追求笔性转变。

   4、用墨上,运用了涨墨,还用了泼墨。

   5、在载体上,从单色纸向彩色拼贴发展。

   6、在书体上,从单一体向五体间相互渗透、嫁接、融通、融合。

   7、在用字上,允许异体字、出典字,可增减笔画。

   8、在展示上,以标牌、碑刻、信扎为主变为以各种展览、厅堂装饰、报刊传播、影视推广为主。

   以上等等大大拓展了书画的艺术天地,注入了鲜明活力,呈现了百花齐放,极显时代特色的新局面。我们了解这些动态和趋势,可以心怀全局,把握脉博,以确定自己学练和创作书画的方向、力点和方法,以免闭门造车、事倍功半。

   三要研究笔墨,重在勤悟

   我们平常讲书法艺术的美,如点画美、质地美、力度美、韵律美、气势美、结构美、章法美、意境美、自然美、风格美等较多,而这些美中没有任何一种美能独立地代表书法,唯有笔或墨能单独代表书法,所谓“挥毫”,所谓“翰墨”即是。最能代表书法的笔法与墨法,我们普遍研究不够,谈之甚少,可见其难,学习提高的余地最大。现将古人的经验介绍一二,供书友们参考。

   书法美都是正确运用笔和墨而产生的“笔墨效果。”清代书画大师石涛云:“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可见用笔用墨很有学问。

   先谈笔法。笔法中包含笔画、笔锋、笔势、笔意、运笔等。笔画八法是:横、竖、点、撇、捺、钩、挑、折。笔锋八法是:正(中)、侧、顺、逆、出、回、藏、露。笔势八法是:横、斜、曲、直、钩、环、盘、纡。笔意(节奏)八法是:轻、重、徐、疾、抑、扬、起、伏。运笔八法是:起、落、行、收、按、提、顿、挫。

   米芾用笔是“八面出锋”,主要特征是刷。现代书家刘洪彪草书用笔有十二种方法,即拖、提、送、扫、翻、折、纽、绞、顿、挫、甩、擦。

   以上诸法,各有讲究,有关书籍,多有介绍。

   古往今来,书家无不主张“书法运笔为上”。笔法、笔力、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最根本的元素。古人王世贞讲:“正以立骨,偏以取态”。徐谓说:“作字需用正锋,贵平稳”。若要妖媚亦需微倒其锋,凡偃仰欹邪,大小长短,皆随字形而作之。故曰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侧锋取妍,晋魏不传之诀”。柔软的毛笔,既能运用笔锋,又能调遣笔肚,偶而用其笔根,在点画运用上提按灵活,尽情运笔,可产生因人而异,因字因情而异的奇特效果。

   再谈用墨。古人言,墨分五色。这是个概说,实际上指墨分多色,如浓、淡、干、湿、焦、渴、灰、泼、宿、破。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写道:“作楷欲干,然不可太燥。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元代赵孟頫讲,古人作字多用泼墨,太浓则是失笔意。明代董其昌言,强纸用墨使墨有余,浓墨用笔,使笔易竭。饮墨如贪,吐墨如吝;不贪则不瞻,不吝则不清。磨墨须奢,渍墨须深,用墨须浅。胡小石在《书艺略论》中指出:“著字处为墨,无字处为白,墨为字,白也是字。”实际上用墨无定法,清人刘墉爱用浓墨,王文治专用淡墨,故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说。吴昌硕贯用焦墨。一般规律是:楷书,尤其是榜书多用浓墨,行草浓淡相间,篆隶多用干墨,具体创作中一种为主、余者为辅。全淡伤神采,全浓无余味。墨色浓淡变化要自然。

   笔法、墨法是书法的基本功,如何掌握,虽有书介,实则难以言表,如何领会,全靠勤和悟。

   将军书家李铎感言:“学书之道,唯勤与悟”。世界级的绘画大师毕加索说过,自己的天才是画了八万幅画。王羲之成书圣是因为他把鹅池变成墨池,智永和赵孟頫之所以成为书法巨擘是因为他们日写万字。书家的共识是“饮墨千江自化龙”。勤重要,悟更重要,悟即是用“心”书写。

   有诗云:“折股画沙屋漏残,奈何不到鸟丝栏;从来笔法精深处,悟也其难写更难”。唐代吴道子画画,请裴将军舞剑壮气助势;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悟出草书笔法;怀素观看夏云奇峰,悟出草书的变化多端。这些格言和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出书家,唯勤与悟才能练就“笔墨功夫”。

   四要师古追新,大胆求变

   大家都知道,书法需要在传统的体悟中创新。继承是为了发展,任何意义的创新都是对传统的突破和超越,是传统的延续和伸展。从经典法帖中吸取营养,先取各家之长,而后形成个人风格,力求在深厚功底上创新与突破。

   历史上的蔡邕、王羲之、韩愈、张旭到刘墉、康有为,都曾疾乎书法的个性化。

   唐代高僧亚栖和尚书论:凡书通即变。王(羲之)变白云体,欧(阳询)变右军体,柳(公权)变欧阳体,若执法不变,纵能入木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苏轼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法度之外”。外交家杨洁篪曾题词曰:“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之境不能开独创之域”。这里都是说创新是书法的生命,创新要师古,先有继承,后有创新,无继承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无古人,又无自我。

   在如何创新求变上,书家们综合了四种模式:

   一是先求平正,再求险绝,复归平正的正险方法论。

   二是先守一体,再通百家,后成自家的成家方法论。

   三是先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后至无法到有法的有无方法论。

   四是先摹楷书,再摹行书,后摹草书的书体方法论。

   这些变是从书法的风格、成家、方法、字体上讲的,正在被我们借鉴和运用。针对地书书友的现状,现在提出如下追新求变,提高书艺的思路,供各位书友参考。

   在临帖上,大都经历了好几年的实践,现在应该由形象向神象努力,由入帖向出帖转变。

   在字体上,应由楷书向行楷过渡,行楷基础好的,可向行书,或向多体发展。

   在创作内容上,应由古帖文化向现代文化改进,书画当随时代,可写经典古诗联,更应书写表现正能量,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

   在风格上从单一朴实型,向端壮雄伟,或飘逸秀丽,或纵横豪放,或工整精细等多样化探索。

   在形式上,应从固守白纸黑字,中堂条幅,向多样性、装饰性、强化视角冲击力追求。

   对求新求变,书家们多有感慨。诗云:“不随流行独自行,篆隶草真壮我魂,写得与世不同面,唯我独我自别人”。

   “学书师古亦参今,勤奋临池须用心。博采众长贵立异,创新进取探高深”。

   “各自风流各自身,何须粉面饰天真;从来提笔吾作主,  祗取古神化已神”。

   这些经验之谈,都是值得我们体味和借鉴的。

   五要积累学养,练好字外功。

   书论强调,书家“三要素”,即人品、学养、书艺。

   “倾心翰墨弄丹青,炼性为人第一宗。画海书山无短径,修书励志为真诚”。老年人学练书画不求名利,但求快乐,修身养性,正是有德行的表现。即便个别人花钱买名以提升作品的价值和影响也无可厚非。书艺上,我们都在追求中,不再赘言。现在单谈“学养”问题。

   字养是指书画作者的知识水平与书画修养。学养既可升华人品,又可以促进书艺。书法是禾苗,学养是沃土,不植根于沃土的禾苗会营养不良,长不壮,花不鲜。“高贤圣手耀群星,妙趣源追书外功,气韵全凭才学孕,阳春白雪大家风”。吴太蜀老先生诗云:“突破樊篱迈旧踪,师承魏晋贵融通。成功 是临摹得,造诣全凭字外功”。“学字千碑方创体,书通万卷始言家”。这个字外功就是指除写字以外,平时还要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且学习的要求还很高,任务还很重。要思进取,必须广征约取,注意积累知识,积淀学养。在这方面大家所作的努力各不相同,我的办法是:

   其一,注重学习书法理论。用书法理论作指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事书法实践,会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清人刘熙载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为书”。他还说,“学书通学仙,炼神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明代董其昌总结了历代书风的特点是“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清尚态”。南朝王僧虔认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超于古人”。中国书法几千年的发展规律是“由技进乎艺,再由艺进乎道;反之,又由道进手技和艺的”。外师造化,内师心源,天人合一。书艺载道,道的生命进乎技,技的表现启示道。书之气,必达乎道。神采是书法艺术的灵魂,等等。这些理论让我对书艺的理解和追求,受益匪浅。

   其次要注意学习经典诗联。翰墨通天地,诗书贯古今。画为心声,书以载德,诗以言志,三绝同源,密切相连。一般说来,热爱诗书画,必然真善美,画的高境界是画中有诗,书法的高境界是书中有诗又有画。经典诗联是书法书写的重要内容。学习、收集、熟记经典诗联越多越好,对我们提高创作品味大有好处。

   再次是懂点绘画、摄影、建筑、园林知识,对提高审美能力、书艺水平会大有帮助。

   此外,收视时事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可让笔墨跟随时代;注意参观展览,多看书画频道,系统观看书画讲座,注意收集书画大家和名人的名言;临摹优秀书画作品、经典字,收集章法幅式,将自己的书画作品及时拍照成集或录制成U盘;订阅书画报刊,做好学习笔记等等。

   总之,以上所讲的养生、认识、趋势、笔墨、创(追)新、学养,不过是我十几年来参加老年书画活动的一点点体会。讲这些观点,旨在同书友们一起坚持以书健身、以书求乐、以书会友、自愉自乐的理念,不断追求书艺的长进,注情性于书里,蕴气韵于卷中,以其从书技、书艺的学练中,逐步进化到书以载道,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的境界。

   讲到这里,我想用拙作表达我现在参加老年书画和广场地书活动的心态。

   学书以逾六十年,岁过古稀始入门。

   砚池洗涤浮躁气,纸上练就平常心。

   愿将笔墨多奉献,甘为传承有来人。

   同道广场喜相聚,锦绣地书景胜春。

   最后讲个笑话(田主见鸡略),但愿以上所讲,对大家有所启发。

   感谢大家聆听我的学书心得!

   祝愿大家健康长寿,书画有成!

   

      (在孝感市老年书画家协会书画讲座第一课时的讲稿)

            2014.10.21于市老年活动中心三楼教室

上一篇:书法讲座【朱昶老师主讲】 下一篇: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书画展览红歌演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