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协会动态 » 大型活动 » 书法讲座【朱昶老师主讲】

书法讲座【朱昶老师主讲】

发表日期:2014-11-10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   被阅读[]次

谈谈书画欣赏和创作中的日常话题

□  市老年书画家协会地书学会  朱昶

 

一、关于书法成家的断想

    今年十月中旬,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一次比较小型的文艺座谈会,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的历史使命。我们湖北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熊召政在会上谈感悟时说道:“有副热心肠,能坐冷板凳,方能不愧于作家这个名号。”

   由此我联想到咱们从事书画创作的同志,怎样才不致于辱没使命。大家知道,过去的组织,省里的命名是湖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而去年则重新登记造册,并一改名称为湖北省老年书画家协会,由此各地市县均作了相应的改动。作为一名书画家协会的会员,显然就是家中的一员,艺苑中的一家。在书法圈中成家,至少包含了这样几个因素:

(一)有自己独特的字形,能看到某种师承关系的书体面目。如颜真卿有颜真卿的主体;柳公权有柳公权的主体。

(二)要有得体可目的特殊章法,不同的书家不仅在字体上具有明显特征,而且在章法上也具有一定的风格特征。

(三)有比较考究的笔法墨色,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四)作品有丰富的内涵,有独具的姿态与风神。如果说前面的三点是外在的,而这后一点则是内在的。在以上所述四个方面中,彼此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紧相联系的。外在面貌是表层的,浅显的,比较直观的,而内在的精神层面是不太容易一下子就认识的。

   这里不妨举个例子,譬如:苏东坡的字是有他特殊的字形与章法的。他的字和“圣人”的字面貌不同。但他仍然是学晋人的。他自己平日就强调晋人书法的萧散,有意去学。清朝翁方纲也强调说,东坡的字带有晋贤风味的一种为最上。

   苏字中分明具有王字的结构和笔意,然而苏字与二王又是那样的不同!这一点对我们学书者来说,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另外,明朝的吴饱庵一辈子学苏字,学得非常地道,使人觉得他的字和苏字一样。然记载上却说他虽学苏书,而多自得之趣。所谓“自得之趣”,就是指的与苏不同的地方。原来这个吴饱庵努力学晋人很有工夫,以苏之所以学晋人者学苏,而不仅仅死抱了苏去学苏。再加以自己的胸襟学识便成为自得之趣了。像吴饱庵这样的人,人们不会不承认他是书家的了!同样,也不会只承认苏东坡是无根无源的孤零的一家。

   这一点,对于我们正确鉴别一个人是否成为书家,以及对于自己怎样努力而达到成家的境地是不无裨益的。

   因此,我们必须虚心切实地体会以往成家的人的学习过程及其人格修养。包世臣曾说,如见到一张赵子昂墨迹,乍看全是赵子昂,但仔细一考查,其中只是赵字形态,而无学习二王及李北海、褚河南的痕迹,则此墨迹断然不是赵写的。这些见解是非常准确的切实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事实上,凡成家的字都是积久逐渐而成的。其形成的经过必然很慢,因此才成长得自然。

   书法上的进步是不能急于求成的,不但不能急切凑功,并且形貌的变成也正如祖孙父子的血脉关系一般,凡是嫡脉,纵使世代隔得久远,面貌甚至也不大像,其骨骼神情却终是一样,别无二致。否则,纵使描眉画眼,看似维妙维肖,造作得非常相像,但其本质不是。

   我到孝感来首先接触到地书的同志,他们的精神实在让我感动。我把他们的精神归纳为八个字,叫做“执着、严谨、谦和、勤奋”,他们每天早上坚持在广场勤于练笔,其明显进步实在令人感到欣慰。最近,我更从网上看到,一个名叫陈家林的先生坚持以篷笔废纸残墨作书写条件,不是出于节约,而是严训自律要以最差的条件写出最上乘的书法,亮出了真功所在!这样的书法家当然是足以令人景仰的。

二、关于今天的书法究竟该写什么的思考

   有人说,现在的书法展览,参观者往往是匆匆一瞥就迅速走开,少有静静细品书写的内容,少有驻足欣赏书法技法之妙。有人置疑这究竟是因为内容千篇一律,还是形式不符合观者兴趣。在展览中:古代经典诗文,名言警句,自作诗词文章,书法的内容当然不外乎这样一些,但似乎都有自己的问题。

——有的书家认为摘抄古代经典诗文好,格律严谨,与书法这一形式十分契合。

——有的书家则认为还是自作诗文好,毕竟是自己的东西,更有情感和生命力。

——也有人说,你再怎么自作诗词,会有古人的好吗,还是别写了吧。

——许多书家反映,现在的书展,清一色的抄录古代诗词,丝毫没有书家自己的影子,不知道他们的作品究竟要表达什么。

   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表示,抄录古代经典诗文有迹可循。书法在过去,是一种实用工具,书家用其记录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直到宋代,社会转型,文人士大夫登上历史舞台,因此对书法要求随之提高,不单是满足书法作为实用工具的地位,而且将其提升到了文学艺术的高度。例如,苏轼、黄庭坚等人就很注重抄录古代经典诗文。不仅如此,他们平时用于朋友交往的书信,或者开个药方,抄写房契等等也都用书法表现出来,因此书法就形成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双重轨道。而近代由于西方文化的引入,实用书法不再依靠毛笔,到今天,电脑、手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少有人用毛笔写信或作记录。如此看来,对于年轻一代书家抄录古典诗文之风似乎也不能全怪罪于他们了,的确还有历史遗留的原因存在。不过也有人言辞犀利地指出:作为书法家,如果只写别人的东西,即使再美好,也只不过是替他人“作嫁衣裳”而已,除了手艺是自己的,其余什么都是别人的。

   清代诗人赵翼在其论诗中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清人尚如此说,现代人情何以堪。

   对此,中国书协副主席申万胜指出:传统的经典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代书家写传统经典诗文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受时间限制,应一代代相传下去。

   中国书协理事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培贵亦认为,书法内容不应拘泥于古今、人我,关键在于文辞意义本身是不是健康优美,是不是符合所属文体的各种规范。如果非要强调自撰而作者实无识见,又短文才,同时还不通文体规范,必然就会胡编乱造,如此反而更为不好。

   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表示,书法不否定写古代的诗文,但其中也要有对时代对生活的感悟。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张荣庆则提出,写古代经典诗词不能说不好,但可以在内容以外下功夫,比如通过落款去展示自己的想法与特色。

   中国书协理事李有来更提出了自己的担心:“书法家还是尽量不要从开始接触书法到成为名家都只写那么几件作品”。这些话的确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在下认为,当我们走进一个展厅,尤其应该多留心观赏新的创意和美的表现。我发现,在我们近来的几次书展中,不少同仁往往只注重听取别人对自己作品的意见,却不大能主动地去观摹别人新的作品。这本来也没啥不好,毕竟是在谦恭地征求别人意见,但只是在吸取营养的另一面有所不足。

   显然,对于参展究竟写什么,怎么写,通过理解书法界许多名家的观点和看法,应该说,在我们内心里是有了点底的,我们可以尽量作点超前思维,平时多来主动创作一些作品,以便在征稿时信手拣出。这样比临时赶忙完成的作品要好得多哩!

三、关于国赛应征一试的掂量

   书画圈中经常要开展一些相应的征稿比赛,对于这些比赛,往往有人忌讳,有人喜爱,很多人更持“淡泊名利”的观点。但不管怎样,这种活动当然具有其特定的意义,它的作用不容置疑。

   我们说,书法大赛(包括国画)毕竟是一把衡量实际艺术水平的尺子,也是提升自身及所在团体声誉的机遇,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唯旗是夺,但在参与中必然会有收获。

   创作是一种很高的技艺要求,要靠平时尽量采取较多的途径和方法给“养”出来,给“逼”出来。一般说来,我们每个同道都是相当重视临帖的,大家都很认真,并且学一帖,像一帖,但是往往不会变通,又不会匠心独运地将所学的东西在创作中灵活运用。这就难得出新,更谈不上出奇出彩了。下面介绍几种可行的练习方法:

(一)串临

   现有人提出一种可取的方法,称之为串临。即选定一个时期的帖,尽量接触一点相关的书法史,前后对比着练。譬如,我们选定了唐代的字帖,就最好将唐前期的碑帖先拿到桌案来作上一番研究,然后对着唐以后的帖子来临摹,这就有利于对书法史有个初步的认识。唐以前为典范时期,唐后是风格化时期。如果能对泰山刻石,写出赵之谦、吴昌硕的风格特征,那当然是很不简单的了。倘或做不到,不仿先临他们一下,然后再对着泰山刻石来临,这样即使不可再现他们的风格,可是也会有你自己的风格了。

(二)快临(意向性临)

    碑帖书写还原很有讲究,将帖就放在旁边,快扫看,再书写。譬如写“石门颂”,注意碑帖还原然后再用“石门”的方式写古隶,并兼顾帛书与简书。这样结合起来多作练习,就会对国展作品研究出自己想要达到的书写效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分解式临摹

   点画归类,分解式临,起笔、行笔、转折和收笔的分解式,一项一项依序临摹。

(四)单项训练

   针对单字,加强收紧中宫的写法训练,以及相反,宽松中宫的练习。包括字内空间和字外空间的练习,外廓变化的练习,重心提高降低和左右摆动的练习,主笔变化的练习,古法用笔的练习,高度注重绞转与笔毫运动周期的问题,以及翻转,换锋、断笔等。

   书画参赛与获奖究竟有没有窍门,我们应当至少掌握一些基本的常识。请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自我权衡:

①针对国展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预测分析,从而确定自己作品的基本内容,包括书体和书风,千万不要以为书写内容不重要。这是事前的准备。

②针对自己平日确定的书风和所学碑帖,在技法上深入进行一些必要的技法分析和零星训练,并力求在短期内有所突破,这也是事前的准备。

③尽可能找找同类书风的获奖或入展作品,深入进行欣赏和作品分析,看是否有可借鉴之处,或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④内容基本确定之后,能否出个小样,然后再来放大,如不如意,即时再改。如此反复,即是最实在的锤炼。

⑤对作品细化分析。比如一幅书法作品,前三个字的连接方式分别用了穿插,主笔对齐,牵丝连带,后面接着的几个字呢,章法中的行气如何呢,作品中的每两个字,每三个字的关系是否有所变化呢,都应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⑥培育自己十足的耐心,坚持从细构思,设计,从内容到形式,对每个细节都适当进行必要的检查与修改,并力求找到最佳的书写状态,若如是,必成矣!譬如我在全国文化和平奖征稿中的尝试,就意外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果。

   在此,我把我在以前参赛获奖后写的一首散文诗献给大家,并诚祈不吝赐教为感。

 

笔     耕

   

    平静中孕育着风驰电掣,夜色里总燃有烛光松明,白天的路还没

走完哟,那就夜晚去摸去爬去滚,哪怕走走停停,却总有抽丝不断的

韧性。

    当足迹踏出盘陀迷离的困境,希望的田野更期待新的耕耘,来吧,

亲爱的同道们,在这里足可让耕夫越陌度阡,尽情将思考一展驰骋。

    即使是一枚微不足道的小小方格,却也无不镶嵌看一颗不甘枯竭

的方寸迹印。于是,在这朦胧的夜色中,便不难窥见,静谧的辉煌,

延伸的挺进,希望的火热,信念的永恒。

 

    最后祝各位老师笔耕快乐,心想事成!

�,���聘��尚意、元明清尚态”。南朝王僧虔认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超于古人”。中国书法几千年的发展规律是“由技进乎艺,再由艺进乎道;反之,又由道进手技和艺的”。外师造化,内师心源,天人合一。书艺载道,道的生命进乎技,技的表现启示道。书之气,必达乎道。神采是书法艺术的灵魂,等等。这些理论让我对书艺的理解和追求,受益匪浅。

 

其次要注意学习经典诗联。翰墨通天地,诗书贯古今。画为心声,书以载德,诗以言志,三绝同源,密切相连。一般说来,热爱诗书画,必然真善美,画的高境界是画中有诗,书法的高境界是书中有诗又有画。经典诗联是书法书写的重要内容。学习、收集、熟记经典诗联越多越好,对我们提高创作品味大有好处。

再次是懂点绘画、摄影、建筑、园林知识,对提高审美能力、书艺水平会大有帮助。

此外,收视时事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可让笔墨跟随时代;注意参观展览,多看书画频道,系统观看书画讲座,注意收集书画大家和名人的名言;临摹优秀书画作品、经典字,收集章法幅式,将自己的书画作品及时拍照成集或录制成U盘;订阅书画报刊,做好学习笔记等等。

总之,以上所讲的养生、认识、趋势、笔墨、创(追)新、学养,不过是我十几年来参加老年书画活动的一点点体会。讲这些观点,旨在同书友们一起坚持以书健身、以书求乐、以书会友、自愉自乐的理念,不断追求书艺的长进,注情性于书里,蕴气韵于卷中,以其从书技、书艺的学练中,逐步进化到书以载道,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的境界。

讲到这里,我想用拙作表达我现在参加老年书画和广场地书活动的心态。

学书以逾六十年,岁过古稀始入门。

砚池洗涤浮躁气,纸上练就平常心。

愿将笔墨多奉献,甘为传承有来人。

同道广场喜相聚,锦绣地书景胜春。

最后讲个笑话(田主见鸡略),但愿以上所讲,对大家有所启发。

感谢大家聆听我的学书心得!

祝愿大家健康长寿,书画有成!

   

      (在孝感市老年书画家协会书画讲座第一课时的讲稿)

            2014.10.21于市老年活动中心三楼教室

上一篇:书法培训【张启焱老师主讲】 下一篇:书法讲座【孙重声老师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