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画交流 » 创作心得 » 浅谈书法之艺术创作(上)

浅谈书法之艺术创作(上)

发表日期:2016-10-20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   被阅读[]次

浅谈书法之艺术创作

汉川     范云华

 

        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术,是国之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全民族文化水平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不断改变,其需求日益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努力表现时代的精神面貌,提高对书法艺术进行再创造的能力,把书法创作的水平提到新的高度。

        每一个有志于书法艺术的人,无不向往着创新,创造独特的风格。但由于书者的文化水平不同,认识不同,路子不同,其结果差异很大。有的认为只有不断继承传统,通过点划的积累和变化,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的方法,再加强字外功,去追求个人的风貌,才是创新的正确道路。但有人认为,不一定要受传统的约束,我行我素,自由挥洒地进行练习,不走入帖出帖的“弯路”,就可以达到自己追求的创新目的。

       世上哪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书圣们的艺术实践,加之自己的体验得出的结论,传统就是创新的本和源,继承是必由之路。在此,我仅就书法艺术的创作发表一点浅见。

        一、继承出新与创作出新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书法,因词得意为书之有法。历代书圣的法书都是书之有法的实践成果。对于一个书者来说,如果只徘徊于某人的碑帖之中,即使学的再像,以至于达到乱真的程度,也只能说是步他人的后尘。这就是从师单一,营养偏食。从“量”的角度说是“少”。作为有志的书者,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若选楷书,应吸取各楷书大家之长,将其融会,从量变到质变,继承出新。继承出新是书法家所应具备的最起码条件。入而不能出,习而不能变,偏食一种字体中的某一种书体,只能成俗书。

        何谓继承出新?继承出新是在精心研摹前人的某一字体中的某一书体的基础上,广吸同一字体中的其他书体,不断获得客体的更换,得形得神之后,又能出神入化,而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在形神上给观者以新的启迪和美的享受,这就可称谓继承出新的书法艺术,它无疑是对书法艺术宝库积累的贡献。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继承出新阶段,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是不够的。常见一些书者,他们已具备继承出新的面貌,但不能自觉进入创作出新的阶段,不能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力,感到至为惋惜。所以,还应该在继承出新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创作出新。

       何谓创作出新呢? 创作出新就是将自己对所书写的诗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以及由理解产生的情怀,运用自己的时代感情,巧妙地变化笔墨技巧,由之而完成了有灵魂的审美客体。这种审美客体能给审美主体从整体上提供新的可视形象,新的感染和激励,新的体验和理解。这就是创作所得来的出新,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艺术效果。

        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继承出新易得,创作出新难求。创作出新则要求我们进行书法艺术创作,要通过对艺术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深入,运用书法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将感情融于笔墨技巧之中,抒发情怀、展现个性。创作出有起始、有高潮、有变化、有呼应的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信息,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继承出新与创作出新的界定是严格的,鲜明的,但又属于同一个问题的两个阶段。继承出新是创作出新的基础,创作出新则是继承出新的升华。继承出新是博采众长,让点划结构别具面貌而出的新意,创作出新则是书家将感情倾注于笔墨的挥洒,所产生出的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二、书法艺术的广融性和书法家的酿造作用

       俗话说:行异理同。如歌舞诗画琴棋拳与书法艺术有相通的艺理。书法有舞蹈的风姿,欹侧相柱,险绝救应,俯仰有致,跳跃生神的动态,它是静止的舞蹈;书法有音乐的旋律,它于无声之中充满了快慢和谐的节奏,强弱统一的篇章,它是无声的音乐;书法有图画的经营位置,虚实相生,浓淡照应,形神兼备,是无形的图画;书法有文学的章法,有起承转合,有呼应,有高潮,有重点和结尾,是异步同趋的文学。

       书法有象棋的布阵,有围棋的眼睛,有诗的韵律,有曲艺的谐趣。

      没有布阵则乱气,没有眼睛则死气,没有诗情则霸气,没有谐趣则匠气。

       我不厌其烦地谈了这样多,无非是想证明书法艺术是具有广融性的。正如张旭之观公孙大娘舞剑器,王羲之观鹅。以彼物联想此物,潜移入化,契机妙境,融书法之中,而书通神,况乎艺通之礼,形异意连,作用于一门,其功之大,可以见之。

        书法艺术的广融性,与书法艺术的艺术再现,其间起决定作用是书法家在创造性的酿造。

         书法家首先要有清新的头脑,成为一个清新的创造者去博纳世界,才能创造于奇特的艺术珍品。世间的学术文艺,在处理人(即主体心灵)与天(即客观世界)的关系时,可出现钱钟书先生指出的三种情况,三个层次: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这是个大概念,是从客观上着眼的。具体到书法上,我认为孙过庭一段言论与之契合。“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所谓通会,就是对“人心之通天”的一个微观注释。

       书法家的通会,涉及到继承的通会和创作的通会。继承的通会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同一字体的不同书体的通会;另一方面是不同字体的通会。如古法中谈到“篆隶楷草入行”,就是典型的字体之间的通会。创作的通会是在继承通会的基础上融各种艺术之理于一炉,创造出丰富的美的信息,使欣赏主体产生丰富的想象。

        “书如其人”一语,朴素地道出了这一哲理。人的精、气、神,就是其书法作品的精、气、神。回顾历代著名书法家,如“二王”,如欧、颜、柳、赵,如狂张颠素,如苏、黄、米、蔡,凡此等等,哪一个不是学问家,往往集琴、棋、书、画、文于一身。哪一个不是历尽沧桑,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的人物。这些都是经实践检验了的哲理。

       三、书法艺术的情景创作与书家感情的激发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然而人是多侧面的。“刑天舞干戚”是金刚怒目式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适闲淡泊的陶渊明。“沙场秋点兵”,“八百里分麾下炙”,叱咤风云的大将军也是辛稼轩;“最喜小儿无赖,船头卧剥莲蓬”,慈父爱子,拳拳之心,慈颜善目,跃然纸上,这也是辛稼轩。诗以情发,书以文发。书法家是以文动情的。由诗文到书法作品,亦如剧本搬上舞台,导演要进行二度创作。同样书法家也要进行二度创作,这种二度创作是多形象、多风格的、多表现的。点划八种,书者亿万。由于书者的情操、学识、气质、性格、阅历、习帖、就师、基本功的锤炼有异,可以产生不同的造形,不同的章法与不同的气势。但是就具体一位书法家来讲,书写不同内容,不同感情的诗文,也应避免千篇一律的现象出现。

         作曲家对不同的歌词,应变换旋律;演员扮演不同的角色,要用不同的表演程式;歌唱家演唱任何歌曲,也应变换唱法。同样,书法家书写不同内容的诗文,只用一个调子,一个章法,产生出一种气氛,那就不是书法高手了。艺理总是想通的,只有深入角色,才能奇趣乃出。从而也才能有理想的二度创作。书法艺术应先从感情和气氛上先声夺人,然后才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使作品通过欣赏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书法家在进行二度创作时,要将不同情调的诗文,带着不同的感情去构思书法艺术意象,并造成与内容相适应的气氛,从而使观者获得不同的收益。例如写陈毅同志的《春兴四首》之一:“昨日去东郊,积肥把草烧。春风来相助,雾去焦如膏。”和《梅岭三章》之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就不宜用同样的感情,同样的气氛去表达。前者是作者看到,春耕大生产,积肥把草烧,一片社会主义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产生的愉快心情,则应用舒丽而明快的调子去表达。后者的内容是作者为革命不怕断头,视死如归,斗争到底,大义凛然的精神,体现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因而用波澜壮阔,豪迈气壮的调子去再现这一感情为宜。这就像歌唱家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和民间小调不能用一种感情去演唱一样。关于这一点在前人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稿》,这两部存世不朽的法书,就是两种感情的真实写照。前者是文人墨客欢聚

上一篇:浅谈书法之艺术创作(下) 下一篇:同 老 年 书 友 聊 小 楷